转载自:江海南通 2017-03-05
今天,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。
全国人大代表陆亚萍上交的
《关于加大对新生代劳务工技能培训的建议》
让处于迷茫的新生代农民工
解除职业危机感
培养个人成长技能
加大对未来的信心
提案正文
↓↓↓
每年春节前后,长三角地区均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用工荒。许多企业一线工人紧缺,节后都陆续开始“招兵买马”,但招不到多少合适的员工。一个重要的原因,是新生代劳务工在应聘前没有机会获得技能培训。
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,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、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,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这一劳动力群体数量庞大,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他们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很小。由于文化素质不高,普遍缺乏劳动技能,大量新生代劳务工只能聚集于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行业,难以融入城市。他们的职业危机感和培训意愿颇强,认识到“有一技之长”是立足城市的基础,迫切希望获得专业培训。

针对这一问题,我们建议,要进一步加大对这些一线职工的技能培训,与时俱进地帮助新生代劳务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一、加大对职工技能培训的经费投入。一方面,各级政府要加大职业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,出台政策引导和督促企业用好职工教育培训经费,对用于职业培训的各项补贴资金要加大整合力度。针对中小型企业自身难以组织开展技能培训的情况,要加强中小微企业公共培训服务平台建设,引导和支持企业以校企合作,或以行业组织和企业联合组织等形式开办职工技能培训活动。另一方面,要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国家财政部、全国总工会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》,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,切实满足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费用,让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不成为“空头支票”。
二、加大对职工技能培训的载体培育。一方面,要加强舆论引导,大力宣传“劳动创造世界、技术支撑产业”的时代价值,大力选树技能成才优秀典型,营造“尊技重技”的社会氛围。要以职业技能竞赛为载体,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。另一方面,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,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,加强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建设,改善办学条件,提升办学水平。鼓励企业结合日常生产、班组精细化管理等工作,有针对性的开展实效性培训,切实解决需求脱节的问题,培养更多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。职业院校在开展新生代劳务工职业技能培训时,应解放思想,面向市场自主办学,真正按市场机制去运作,提供多样化、实用化的培训“菜单”。
三、加大对职工技能培训的激励措施。一方面,要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和社会地位,提高话语权,提高各行业技能领军人物当选各级党代会代表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的比例;另一方面,要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机制,实施对通过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的职工直接给予补贴的政策,促使更多的职工学技术、提技能;第三,要建立体现技能水平的收入分配和福利待遇制度,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学技术、用技能的积极性。
点击查看原文